车贷计算器 > 汽车知识 > 古代车马并举: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,一匹马拉的车,就是一辆马车.

古代车马并举: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,一匹马拉的车,就是一辆马车.

分类:汽车知识 发布时间:2024-12-18 02:21:38

古书中常见的车马并举,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。一般来说,没有无马的车,也没有无车的马。因此,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,所谓乘车也就是乘马。

古代驾二马为骈,驾三马为骖,驾四马为驷。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表示一诺千金,说出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!驾六马是皇帝天子座驾!

古人有“服牛乘马”的说法,也就表明古代除了马车之外还有牛车。马车在古代只是小车,是供贵族代步和行军打仗用的,是交通工具和军用物资!牛车是大车,一般用来搬运装载货物,是运输工具。

古代车马结构相当复杂,只能大致说说:

1,古代马车的车厢称为“舆”,这是乘人的部分。舆的前面和两旁用木板屏蔽,乘车的人只能从舆的后面上车,在上车处上方有一绳子称为“绥”,供人上车时拉手。

2,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,称为“立乘”,但妇女不是,不清楚是尊重妇女还是岐视!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,称为“輢”。舆前部的横木可以扶手,称为“式”,也称为“轼”,但是“兵车不式”。

3,车轮的边框称为“辋”,车轮的中心有孔的圆木称为“毂”,孔中间穿车轴,辋与毂是两个同心圆,中间用一根根的木条连接,木条称为“辐”,它一端接辋,一端接毂。四周的辐条向车毂集中,称为“辐辏”,这词现在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!

4,车轴是一根横梁,上面有车舆,两端套上车轮。轴的两端露在毂外,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,称为“辖”,不让车轮外脱。辖对于车是个很重要的零件,因此《淮南子.人间训》上写道“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,以其要在三寸之辖”,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!

5,古代把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有个特定的名称叫“軎”,又叫“轨”。“轨”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,引申为两轮在道路上碾出来的痕迹,又称为“辙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,并不是有人把天下车辙大小规定下来,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一尺寸,车轮的轨辙就一致了。

6,”轫”严格来说它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,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,相当于现代车的刹车系统。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,称为“发轫”,现在把事情的开端引申为发轫。

古人乘车尚左(以左方为尊),尊贵身份的人在左,驾车人在中,另有一个人在右陪乘,此人称为骖乘,又叫车右。驾车的马如果有三匹或四匹,还有骖服之分,两旁的称为“骖”,中间的称为“服”;还有一个说法,服马左曰骖,右日騑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说“俨骖騑于上路”。古代车马并举: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,一匹马拉的车,就是一辆马车.古代车马并举: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,一匹马拉的车,就是一辆马车.古代车马并举:战国之前,车与马是相连的,一匹马拉的车,就是一辆马车.